改革開放40年來,中國制造業飛速崛起,成為一張耀眼的國際名片,同時也進入轉型的十字路口。當前,不少傳統企業正在經歷市場飽和與產品嚴重同質化之痛,生產效率低下、服務方式落后、產品供給單一等弊病成為企業發展的“攔路虎”,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多元化、異質性和定制化的市場需求。傳統企業擁抱“互聯網+”,加速智能化轉型已迫在眉睫。
面對成本、市場等多重壓力,傳統制造業如何在新一輪工業革命洗牌中搶灘登陸、贏得先機?這不只是企業日夜憂心的問題,也是一個國家必須回答的問題,而且是世界各國都在思考的問題。從《中國制造2025》的出臺,到國家工信部對智能制造的引導,再到地方政府對智造產業的扶持,無一不透露出中國實現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決心和魄力。隨著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普及,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成為傳統企業的“最愛”。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按下了智能化轉型的“快進鍵”。
企業因看到同行在數字化、智能化過程中受益,所以急切地希望參與到智能化轉型升級中去。這種心情可以理解。不過,這事急不得。
有專家認為,中國制造業同時面臨“工業2.0”補課和“工業3.0”向“工業4.0”邁進的雙重挑戰。工業企業發展不均衡、工業軟件發展水平相對較低、缺乏基于統一標準的頂層參考體系框架,加之數字化工廠建設投資巨大,這些都是阻礙中國企業數字化、智能化發展的“絆腳石”。這對中小型企業發展的阻礙尤為突出。例如,物聯網行業應用標準缺失,導致設備不能兼容;企業內部各個信息系統也因缺失統一標準導致集成困難等。
因此,傳統企業切勿盲目跟從智能化轉型,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和路徑。對于智能制造,不能僅僅理解為智能硬件和工業軟件的堆砌,也不能追求“一步到位”,應從加強企業精益管理入手,在實現精益管理的基礎上,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。
標準化體系建設是傳統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根基。政府應當牽頭組織行業聯盟、行業協會、研究機構和企業,共同協商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,為傳統制造業走向智能制造保駕護航。制造企業可以通過試點示范,建立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,搭建智能制造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。此外,企業要充分了解當下的基礎水平,明確需求,制訂嚴密的數字化項目投入規劃,更要核算投入產出的成本。中小企業在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,不要把步子邁得太大。智能化生產固然重要,但打磨產品的匠心依然是傳統制造業的靈魂。
傳統企業智能化轉型是大勢所趨,但必須穩扎穩打、以質取勝。
文章來源: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網